站内搜索:
您的位置:首页 > 业务领域
水体生态修复

水体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道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目前,我国江河、湖泊、水库普遍受到污染,并仍在迅速发展。水污染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直接威胁着饮用水的安全和人民的健康,影响到工农业生产和农作物安全。据初步估计,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国民生产总值的1.5%~3%。水污染已成为不亚于洪灾、旱灾甚至更为严重的灾害。水体生态修复已成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保障。

水体(河流、湖泊、水库)生态修复就是通过一系列措施,将已经退化或损坏的水生态系统恢复、修复,基本达到原有水平或超过原有水平,并保持其长久稳定。

水体(河流、湖泊、水库)生态修复技术包括“控源减污、基础生境改善、生态修复和重建、优化群落结构”四项技术措施。水体生态修复不仅包括开发、设计、建立和维持新的生态系统,还包括生态恢复、生态更新、生态控制等内容,同时充分利用水调度手段,使人与环境、生物与环境、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达到持续的协调统一。

水体(河流、湖泊、水库)生态修复措施主要包括人工湿地、生态浮床(岛)、水体生态构建等建设内容。

水体生态修复目的和作用:
1、水生态修复目的是修理恢复水体原有的生物多样性、连续性,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同时起到保护水环境的目的,使水生态系统转入良性循环,达到经济和生态同步发展。
2、水生态修复主要作用是通过保护、种植、养殖、繁殖适宜在水中生长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改善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增加水体的自净能力,消除或减轻水体污染;生态修复区域在城镇和风景区附近,应具有良好的景观作用,生态修复具有美学价值,可以创造城市优美的水生态景观。
3、人工湿地的水生态修复一般需要经过较长一段时间才能趋于稳定并发挥其最佳作用。种植水面植物(含生态浮床和浮游水面植物)能在较短时间发挥作用,可作为先锋技术采用;水生态修复一般需要经过较长一段时间才能发挥作用,3-5年可初步发挥作用,10-20年才能发挥最佳的作用。治理工作必须立足长治久安,遵循生态学基本规律。

水体生态修复和重建要注意:
1、种植水生植物要选择适合的种类和品种并合理搭配;
2、生态修复要选择适当时机;
3、生态修复要创造适宜的生物生长环境;
4、合理养殖水生动物;
5、提倡乡土品种,防止外来有害物种对本地生态系统的侵害。
6、优化群落结构。


水体生态修复——人工湿地
    人工湿地是从20世纪70年代在土地处理、稳定塘、生物滤池等污水处理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污水处理技术,主要利用土壤、人工介质、植物、微生物的物理、化学、生物三重协同作用,对污水、污泥进行处理的一种技术。人工湿地具有构造简单、处理费用低、并且具有景观效果等优点,按照污水流动方式,分为表面流人工湿地、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和垂直潜流人工湿地。

表面流人工湿地


水平潜流人工湿地


垂直潜流人工湿地



水体生态修复——生态浮床(岛)
    生态浮床,又称人工浮床。通常用于生态修复城市农村水体污染或建设城市湿地景区等等。利用浮床的浮力承托水生植物,让水生植物得到一个固定的区域生长,由此水生植物通过发达的根系吸收水体中富营养物质,降低COD(化学需氧量);同时人工营造一个动物、微生物良好的生长环境,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从而修复水生态系统,达到自然生态的平衡。



水体生态修复——水体生态构建
    水体生态系统主要由水生植物(包括沉水、浮叶和挺水植物)、浮游植物、水生动物、底栖动物和有益微生物等构成。以上各部分构成了水体生态系统生物链,通过生物链上的生产者、消费者的协同作用,利用光能作为能源,吸收转化水体中有机物和其他物质,维持生物链的正常运行。


水体生态构建原理示意图


水体生态构建工程实例—XX河水体生态修复工程

Copyright 湖北沃特尔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03253号-1 技术支持:武汉网福